厅防汛抗旱处:大伙儿都憋着一股劲全力以赴
“今年汛期,贵州省平均降水量1112.4毫米,共出现特大暴雨75站次、大暴雨1674站次。为了减轻洪涝灾害带来的影响、千方百计确保群众安全、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大伙儿都憋着一股劲全力以赴。”回忆起过去几个月处室人员不分昼夜应对汛情,贵州省应急管理厅防汛抗旱处处长杨济铭十分感慨。
作为承担贵州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日常工作的业务处室,贵州省应急管理厅防汛抗旱处在贵州省应对汛期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们研究并发出的每一道指令都会影响防汛工作的进展,这要求我们每个人必须发扬高度负责的担当精神。”杨济铭介绍,面对今年复杂严峻的防汛形势,防汛抗旱处全体人员秉着“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的原则,全力以赴,用自己的辛勤付出保障群众安全。
今年6月29日,镇远县公式阳河发生流域性特大洪水,洪峰水位超保证水位4.33米。面对来势汹汹的洪水,防汛抗旱处全体人员全天候守在指挥中心统筹调度,实时分析预测洪水演进情况,督促相关地区及时启动防汛应急响应,有力有序转移并妥善安置威胁区域群众;会同水利部门科学调度流域上游有关水库及电站拦蓄错峰,为下游群众安全转移争取宝贵时间,最终成功应对此次特大洪水,无一人因灾死亡。
不断创新机制,强化顶层设计是贵州省应急管理厅一直以来的工作目标,也是防汛抗旱处努力的方向。
灾害来临前,如何最大限度确保群众转移避险?经过前期大量走访调研,防汛抗旱处牵头研究编制《贵州省汛期灾害预警叫应“211”工作机制(试行)》,要求各地切实落实“两叫应”(预报叫应和临灾叫应)、执行“一反馈”(跟踪反馈制度)、明确“一清单”(部门职责清单),着力解决以往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叫应职责不明确”和“叫而不应”等突出问题。
“简单说,‘211’工作机制就是进一步明确各级各有关部门灾害预警叫应的责任、对象、流程和跟踪反馈要求,切实打通汛期灾害预警叫应和防范应对措施落实的‘最后一公里’。”防汛抗旱处副处长孙波说。
实践证明,“211”工作机制在今年汛期发挥了明显作用。贵州省应急管理厅组织多部门联合会商40余次,累计叫应基层责任人2300余人次,多次化险为夷,该省共提前组织10.9万余名危险区域群众转移避险。
未雨绸缪是做好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为切实牵住防汛责任制这个“牛鼻子”,建立起省、市、县、乡、村五级包保责任体系,防汛抗旱处汛前收集整理核实该省重点区域、重点部位防汛责任人共计5.7万余人的通讯录,切实拧紧责任链条。
此外,为给贵州省委、省政府开展防汛救灾决策部署提供第一手资料,整个汛期,防汛抗旱处实行24小时值班值守,紧盯汛情、跟踪险情、关注灾情,每天6点就开始调度收集相关信息,编辑报送《全省汛期防灾减灾工作每日动态》162期,为省委、省政府作出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汛情就是命令。在防汛抗洪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役中,我们必须要打好打赢防汛抗洪救灾的每一场硬仗。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不敢有半点儿懈怠。”杨济铭坚定地说。
原文链接:http://yjgl.guizhou.gov.cn/xw_5888722/gzdt_5888724/202412/t20241213_8635557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